台灣社造聯盟-台馬社造共伴交流之行的記錄4

台灣社造聯盟-台馬社造共伴交流之行的記錄4

在吉隆坡一早,車子路過一家醫院,開進了一個山谷之間,道路兩旁許多的園藝草花,讓一路熱鬧許多,一間間矮房與小屋在山谷間展開,這裡是希望之谷,也是雙溪毛糯療養院,1930年設立,占地約200多公頃,是世界第二大的痲瘋病院,在英國統治馬來西亞的期間,除了馬來西亞國內強制隔離的痲瘋病患之外,也強制隔離收治周邊殖民地區(國家)的病患。現在這裡有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「希望之谷」。

2007年療養院面臨拆遷議題,引起當時許多人的關心及行動,包括在院的院民。早期在不知道痲瘋病如何醫治的時代,院民就像接受實驗的白老鼠般,在這裡接受不同的醫治手段實驗。當時的院區裡有著不同的空間,巴剎、學校、診所、娛樂空間、禁閉空間等,院民依照身體狀況機能不同,除了留治之外,也被賦予不同的工作及任務,共同維護經營這個院區,同時也在院區成立了參議會與法院等管理機制。雖然如此,與家人分離、長久與世隔離的政策,還是將院民們禁錮在這個院區。即便後期對痲瘋病有更多的認識與治癒方法後,但並未因此減少世上的歧視,因此亦有院民離開院區後,收到社會的歧視,又再度回到院區,而目前在院內尚有80多位的院友居住。

今天與我們作伴的彥妮,是在保存運動中開始關注這裡的院民,並投入行動。在導覽的路上與我們分享了院內的設施、故事與早期院內的生活狀況,也分享了希望之谷的夥伴們,在這些年的工作中,帶著院民共同努力做的事。透過藝術的策略,陶藝、繪畫、版畫等,與院民共同創作,並在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,引導院民述說他們的故事與想像,我看著一面面的木刻版畫,創作的主題多元,除了自己的形象外,因為工作的關係,我對跳童跟廟會的版畫印象深刻,而這些藝術創作或許來自是院民自己的經驗,或許來自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想像,實在難以想像他們長久被框限在園區或者面對外在歧視中的禁錮。

在希望之谷的一角,夥伴們整理了院區的文史資料、物品、照片等,設立了文化館展覽,將雙溪毛糯療養院的歷史與故事做一完整呈現,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展覽,可以更清楚希望之谷這些朋友走過的這段路。而行程的最後,剛好遇到剛剛上完繪本課的院民長輩們,與長輩們的互動中,更令人深刻感受,心裡滿滿的不捨。

下午的時間,到訪了仁嘉隆新村,因為規模大,因此仁嘉隆有許多的社團、廟宇等在地團隊,大家透過組織幸福村工委會,採用輪值主席的方式,共同參與地方的經營工作,在分享的過程中,多族群的幸福村,透過各族群的特色布料連結不同的族群,結合華小學校與孩子們共同創作多元族群的百衲被,同時也積極協助學校發展各種工作,陪伴地方的孩子共同成長。

在關帝廟,看見好幾頂攆轎,一問才知,這裡是有在攆轎問世,每週有好幾天會起攆問事,協助有需要的人解惑消災,攆轎與台灣的相似,不過前後多了兩個橫桿,問事的時候,用轎頂的一角在桌上寫字,再由一旁的桌頭判斷所指示的圖案或文字,聽著大哥說的,真的很有意思。

這天回到飯店,半夜11點時,找時間去拜訪了附近國油雙峰塔,路上遇上阿榮,便同伴前往,話說半夜的雙峰塔也是滿好的。